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全然接受 > 第3部分

第3部分(第1/5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怪獵:獵人的筆記同步遊戲屬性,我成為了全球最強全民海島求生:我提前進入一年全民載具求生,我有無限賦予能力全球穿越,我在塔防遊戲裡成神地球資料化後,我在遊戲裡生活求生遊戲:末世大佬玩嗨了幻光四戰爭騎士,我能融合萬物我踢的養生足球我,神級輔助,帶領Uzi奪冠海島求生:我的幸運值爆表了籃壇傳奇巨星:巔峰之路足球:重生當教練,冠軍拿到手軟打造領地太累?我有多重影分身!網遊:我獲得了即時殺戮的能力這就是通天代的含金量嗎?網遊之無雙崩壞:遊歷四方全民求生:從鬼屋開始建立黑暗帝

這並不表示真正的威脅不存在,我們的確有可能危害自己,而他人也可能傷害我們。然而,倘若我們任憑自己以仇恨與暴力來反擊,便會引發更多恐懼、慣性回應和痛苦折磨。只有當我們能以理智的心來面對自己的脆弱時,才能讓自己從恐懼與疏離的迷惘中解脫。

迷惘的根源——視自己為分離的個體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北印度,佛陀在菩提樹下徹夜禪修之後,達到了圓滿開悟;他知道他找到了“正道”,因為,他的心寬廣自在了。幾天之後,他初轉*倡導教法,開啟了人類心靈發展的新紀元。在這歷史性的重要時期,佛陀教導我們:要深入痛苦的根源,看清這根源即是解脫自在的開端。這就是佛陀開示的第一聖諦“苦諦”:痛苦或感到不滿足是普遍的現象,徹底認清苦的存在,就是覺醒的第一步。

佛陀徹夜禪修時,深入觀照了自己的痛苦,他驚奇地洞察到,一切痛苦或不滿足都源自於錯誤的見解:誤以為自己是獨立存在的自我。這種想法把我們禁錮在貪求與嗔怒的輪迴中;我們會因為獨立存在感而遺忘了慈愛覺性,但慈愛覺性才是我們的本質,它把我們跟所有的生命聯結在一起。

我們所體驗到的“自我”,其實是種種熟悉的想法、情感以及行為模式的集合;心把它們全部聯結在一起,進而捏造出一個存續的、私人的、獨立的故事。我們將所經歷的一切納入這個自我故事,變成了“我的”經驗。例如:我很害怕、我想要這樣等等。當代泰國佛教禪修大師暨作家佛使比丘把這種將自我感加諸生活經歷之上的習性,稱為“我執”(I…ing)與“我所執”,也就是說,我們認為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為“我”所有,或因“我”而產生。

我們最習慣且最強烈的感受與想法,形成了心目中的“自我”。倘若陷入了缺乏自我價值感的迷惘,我們就會覺得這個自我是有瑕疵的;當我們從“我執”與“我所執”的角度來看待生命,那麼,一種“總有什麼出了差錯”的感覺,很容易就會具體固化成“我一定是哪裡有毛病”。

有時我們實在無法明確指出自己究竟有什麼不足之處;然而,光是這種與他人有所區隔、分離的自我感,就足以引發一種基本假設,也就是“我不太對勁”。我們可能因此焦慮不安、忙碌不堪;也可能由此產生深刻的寂寞感,好似由於身為“我”,而無法有所歸屬、無法感到健全完整。

認為自己是分離的、不完整的、岌岌可危的信念,並非本質的機能失常所致,相反地,這種信念並非人類獨有,而是所有生物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章 缺乏自我價值感的迷惘(8)

禪觀生物學家和作家戴維?達林(D*idDarling)指出,即使是最早出現的單細胞生物,也已經“在自己和外界之間建立了屏障,某種明確且持續不衰的分界……二元論的基礎,即自我與外在世界兩者分離的信念,就此產生。”這種存在的區隔感,就是我們這神秘大千世界的主題曲。單細胞生物會推拒有害物質,趨向滋養之物,人類也有同樣的本能回應,只不過我們是透過某種複雜得驚人的生理、心理與情感活動的配置,來展現執著與嗔恨,這其中有許多狀態是我們無法察覺的。

欲求和恐懼是與生俱來的能量,是生物進化的一部分,用來保護我們、幫助我們茁壯成長。但是,當這些成為“自我感”的核心時,我們就看不到自身存在的全貌;最多隻能認同自身的稟性,而我們的稟性是把自己看作一種不完整、岌岌可危且遺世獨立的存在。

譬如,假使我們的自我意識建立在需要外界關注及對外界的不安全感上,那麼,我們就會忘記自己其實也是好奇、幽默且充滿關愛之心的,我們遺忘了滋養我們的呼吸,遺忘

目錄
諸天神王楓岫的史前大冒險(惡搞)異世重生入學第一天,我被校花學姐倒追了千金佳人之佳人傳文彥澤星空無極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