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5 頁)
而王啟年也沒打算靠演預算20萬元的《小武》賺片酬,主要目的僅是賺點經驗,其次是,電影裡面露個臉,混個臉熟。
混臉熟,也是資歷啊!
本質上,這是一部小眾電影,票房之類的純屬浮雲,甚至,在國內上映都很難,其主要的價值是拿獎。歷史上,賈樟柯混成知名導演,也是從《小武》這部電影后來在海外拿獎開始。
未來中國影視行業發展起來了,對海外的獎盃,越來越無視了。但現階段,海外拿個獎,還是能震動國內影視圈和媒體的。
……
ps:感謝念破虛空、l自掛東南枝慷慨打賞。解釋一下劇情,不是偶沒查資料,而是為了劇情方便,改動一下時間。其實《小武》是97年2月份開始拍,到賈樟柯畢業的時候,當做畢業作品,拿獎是98年初。本文進行了一定改動,將拍攝的時間改為97年10月份。
第十四章 一塊錢當十塊錢花
電影其實和創業差不多,每一個成功的導演,背後都有一個團隊。
早期,沒錢、沒名,想要有一批團隊支援自己,主要就是靠著關係和忽悠。
賈樟柯就是有不錯的口才,在當年,大一剛剛入學的時候,就以“我們一起拍電影吧”的口號,或者說是共同的理想,忽悠的一群同學,死心塌地的跟他幹。
他的長期的搭檔,也一直是當初的那幾個93級的北影文學系的同學。
93年的北影文學系本科,一共只招收了12人,七女五男,有綽號叫做“七俠五義”。其中,顧崢、王宏偉是和賈樟柯一個寢室的。
年輕人在一起,自然喝啤酒,開“臥談會”。眾人年輕氣盛,對古今中外的電影批個夠,張藝謀算毛啊,陳凱歌算毛啊,拍的電影,咱都不愛看。胡扯了一通之後,眾人開始激動的喊出“我們一起拍電影”,拍的電影,顯然是他們自己喜歡的題材,而不是迎合電影市場的題材。
這樣賈樟柯等人在入學不久後,就拍了一個成本1000元的廣告。其後,在95年,三人又搞出了《小山回家》,在香港拿了一個獎。靠著《小山回家》在香港拿獎,三人也開始受到香港同行的關注和欣賞,這給97年,他們籌劃的畢業作品《小武》拉投資,奠定了基礎。
《小武》拉到的投資其實並不多——區區的20萬元。但對於影視行業的新人而言,有人肯投資20萬元,也相當的難得了。
因為,沒有名氣、沒有過去票房成績作為資歷的青年導演,那個投資人錢多了燒得慌,願意投資給你練手混經驗?
所以,不少的青年導演出道,一開始往往是燒自己的錢,去練手,去混資歷!
絕大多數的青年導演自己籌集幾萬、幾十萬拍出來的片子,都是血本無歸,沒有搞出什麼名堂,於是,就黯然退出了殘酷的江湖。
而能夠拿別人的錢去拍電影,已是成功的第一步。
如果這第一步的門檻都沒有邁出的導演,等於是一直在撲街,還沒有出頭機遇。
賈樟柯是北影文學系93屆的學長,今年正是他的畢業之年。電影學院的每一個畢業生,都深知出名要趁早,如果不能很快混出名堂,就有可能被殘酷的圈子所淘汰,只能去從事一個平庸的工作了。
所以,每一個畢業生,就希望儘快的證明自己,在圈內留下自己的名號,賈樟柯也並不例外。
作為文學系的,賈樟柯寫劇本和電影評論,自然不會有問題。事實上,他的文筆也是相當好的,王啟年看到賈樟柯寫的劇本,就知道若是單純的比文筆,自己面對這個學長,未必有優勢。
當然了,王啟年不會因為文筆不如人而自卑,畢竟,在他眼裡,文筆夠用就好,太好反而是負擔。文筆好,混小眾的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