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科幻縱覽 > 第18部分

第18部分(第1/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進入遊戲世界終於輪到我玩養成!我家戀愛選項不對勁網遊:身為奶爸一刀999很合理吧?一世容安重生:遊戲才剛出,你怎麼就亂殺世界RPG之大穿越異世玩魔獸網友我重生在遊戲釋出前一天衝榜拿首殺,戰力等級都第一穿成早死的炮灰原配我怒嫁反派足球的眼淚滿朝名臣,你讓我怎麼做昏君?山的那邊,刻著巔峰IG之名!詭異:快跑,他踏馬開了!王者:英雄超標?我真拿他上分!修仙:從靈農開始肝經驗全民:死靈法師,站著就是輸出艾澤拉斯的奧術師LOL:超神之路nba:我狂暴後衛,暴打庫裡

所以,它對世人的震憾更大一些。

遠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作家阿爾杜斯赫胥黎(AldousHuxley,1894——1963)創作了科幻文學史上的不朽佳作《美麗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構成書中“福特紀元七百年”之未來社會基礎的,便是透過生殖性克隆技術在工廠裡製造出來的工人:

不過,《美麗的新世界》創作於1932年,三年後,克隆技術的關鍵原理——DNA分子結構才被科學家們發現。所以,赫胥黎在小說中設想的還不算完全意義上的克隆技術,只是他出生在生物學世家,對這類問題有非常超前的準確預見罷了。

如今,人們在談到“克隆人”時常常會問,克隆愛因斯坦還則罷了,如果有人克隆希特勒那樣的狂人怎麼辦?其實,這都是對克隆技術的誤解。1976年,科幻作家伊拉萊文出版了一本極受歡迎的小說《巴西男孩》,就對這種誤解進行了批判。這部作品圍繞著潛逃的納粹醫生門格爾的陰謀展開。在納粹德國行將覆滅時,門格爾受命潛入巴西,利用希特勒的基因製造了九十六個後代,後來分別寄養在九十六個家庭裡。

然而,小說的主題並不是表現克隆技術的恐怖,反倒宣傳了環境決定論——決定人生的是後天教育,而不是先天遺傳。門格爾盼望從這些孩子中會有人成長為他的新元首。為了保證克隆希特勒的生活環境和“元首”類似,他在暗中精心操縱著他們的命運,以便他們的後天環境完全等同於當年希特勒少年時的環境:希特勒父親有一條獵犬,每個家庭也都要有一條獵犬。希特勒少年喪父,門格爾也便去一個個地殺死孩子們的養父……門格爾希望靠如此教條地培養方法,怎麼也會搞出一個新的希特勒。

正是由於世界各地出現了這些情節類似,又查不出動機的謀殺案,引起警方懷疑,最終導致陰謀敗露。而除掉門格爾的,恰恰是他心目的“元首”——其中一個擁有希特勒全部基因,但卻擁有自己命運的孩子。他發現門格爾威脅到自己的養父,就放出獵犬咬死了他。

《巴西男孩》告訴大家,究竟是克隆希特勒,還是克隆愛因斯坦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環境和教育。克隆的愛因斯坦如果生活在今天,恐怕只能作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因為僅靠個人天才就能完成重大科學發現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克隆出的希特勒如果生活在今天,無非會是德國的一個議員,市長,或者是一個職業畫家。因為當年產生種族主義的環境今天在歐洲已不復存在。

不過,在多莉羊誕生之前,社會大眾對克隆技術漠不關心。只是科幻作家們習慣寫這個題材。中國科幻前輩葉永烈在八十年代曾有一篇評論,戲稱科幻小說裡有三種人——機器人、外星人和克隆人。可見早在那個時候,克隆人就是科幻作家喜愛的題材。

那時候,科幻作家們對克隆技術的描寫非常逼近科學真實。不象最近的科幻作品那樣,把克隆技術當成了人的複製技術。當時,大家就是把它看作一種人工無性生殖技術。在那會兒的科幻小說裡,人們進行克隆的動機,或者是因為患有不孕症,或者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血統,或者是不願意結婚但願意要孩子。至於長大的克隆人,只是相貌上完全等同於父親,至於人格和命運完全是自己的。

臺灣科幻文學元老之一的黃海先生,曾經在其代表作《銀河迷航記》裡,塑造了克隆人羅倫凱的形象。小說中,羅倫凱的“父親”給他留下了遺言:“記得你出生在火星殖民地羅威爾市的時候,是多麼大的一件新聞,你已洽談室了今後一生該走的路,人們把加諸在我身上的期望與讚美,轉投在你身上,因為你是我的化身,你繼承了光榮傳統,請你好好保重,後會有期。”《臺灣科幻小說大全》426頁。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

目錄
芙蓉王妃花轎錯嫁都市醫武至尊王妃難寵(下)崇禎七年說笑之劫數亮劍:支援抗戰,從過草地開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