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幸福的決定因素 > 第2部分

第2部分(第1/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進入遊戲世界終於輪到我玩養成!我家戀愛選項不對勁網遊:身為奶爸一刀999很合理吧?一世容安重生:遊戲才剛出,你怎麼就亂殺世界RPG之大穿越異世玩魔獸網友我重生在遊戲釋出前一天衝榜拿首殺,戰力等級都第一穿成早死的炮灰原配我怒嫁反派足球的眼淚滿朝名臣,你讓我怎麼做昏君?山的那邊,刻著巔峰IG之名!詭異:快跑,他踏馬開了!王者:英雄超標?我真拿他上分!修仙:從靈農開始肝經驗全民:死靈法師,站著就是輸出艾澤拉斯的奧術師LOL:超神之路nba:我狂暴後衛,暴打庫裡

少數人的力量

我們對以下的情景大概都不陌生:

你是公司招聘委員會的成員,你們正在開會討論一項重要人事議案——是否要聘請一位意欲從另一家公司跳槽的銷售明星。這位明星是公司的一個副總推薦的,但最後是否聘用則需要透過招聘委員會的表決。你個人曾經從其他渠道瞭解過該“明星”在那家公司的表現和聲譽,發現此人在原公司口碑並不理想,所以心裡有點打鼓。但你發現從其他成員的發言來看,大家對聘用該“明星”的熱情都比較高,至今還沒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在這種情況下,你是選擇直言,還是保持沉默?

其實,早在五十多年前,心理學家就做過類似的實驗,研究個體在群體之中的行為表現。最經典的要算美國心理學家阿西(Asch; 1951)的研究了。阿西的基本假設是,美國社會是一個以個體主義為導向的社會,文化中強調的是個體的獨立精神,亦即不輕易受他人影響,而堅持自己的主張和個性的精神。因此,如果讓一個普通人與一群陌生人坐在一起,共同面對一個簡單的任務,這些人彼此應該會給出獨立的、正確的答案。為了檢驗這個假設,他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線條長度判斷的任務。他先讓被試看一張圖,上面畫了一條線斷,然後,再展示一張圖,上面畫了三條長短不一的線斷。被試的任務是,判斷第二張圖中的哪一條線斷與第一張圖中的那條線段具有相同的長度。經過反覆的實驗,阿西發現了一個令他吃驚的結果,那就是:雖然有四分之一的被試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夠堅持自己的正確答案;但是,居然有四分之三的被試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起碼會隨波逐流一次,給出錯誤的答案。

如果我用這個實驗的結果來預測你在會議上的行為,大概十有*你會選擇沉默。這種從眾行為在中國這個強調群體和諧的社會中,尤其是面對一群你所熟悉的同事時發生的機率通常比美國人更高,這個結果本身不足為奇。但是有意思的是,阿西在進一步對從眾現象的邊界條件,特別是“眾口一詞”的效應進行探索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相當出人意料的結果。

所謂“眾口一詞”效應,指的是在你發言之前有多少人表述了彼此相似、但與你的觀點相左的意見。如果在你發言之前所有,的人都作了如此表述,那麼,你改變初衷的可能性就會相當地大,即“眾口一詞”效應。阿西在後來的實驗中,系統地改變了這些給出錯誤答案的成員人數,從一個、兩個、三個,一直到十四個。結果發現,在所有的成員之中,只要有一個人表達不同的意見,其他人從眾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這甚至發生在有十三個成員都眾口一詞,而只有一個成員沒有附和的情況之下!更有意思的是,這一個成員即使不發表反對意見,而是保持沉默、一言不發,其效果也同樣顯著。阿西之後的研究者也重複發現了同樣的實驗結果。與此同時,他們發現,“持不同意見者”的表態能夠衝擊甚至毀掉大多數人所建立的共識,而對後來的人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起到極大的鼓勵作用。由此顯示了與從眾正好相對立的效應,即“一個人的力量”。

美國電影中有一部非常經典的《十二個憤怒的人》(Twelve Angry Men)講的就是一個認為被告無罪的陪審團成員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說服另外十一個一致認為被告有罪的陪審團成員的故事,那個扮演“少數分子”的演員是著名的亨利•方達(簡•方達的父親)。該影片在2007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作為“國寶電影”收藏。而從歷史的真實事件來看,其實也不乏少數人影響多數人的案例。比如,伽利略、達爾文、*、愛因斯坦等曾經都屬於“少數人”,但正因為他們的敢言,才使他們的思想改變了多數人對事物的認知,後來終於變成主流的聲音,

目錄
芙蓉王妃花轎錯嫁都市醫武至尊王妃難寵(下)崇禎七年說笑之劫數亮劍:支援抗戰,從過草地開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