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2 頁)
反正就是恐怖組織的秘密工作人員囉?‐‐總覺得說得像是平裝本偵探小說那回事而無聊透頂,事實上卻有好幾名無辜市民被那號人物給炸死了。這不是開玩笑的。
「那傢伙有參加昨晚的爆炸行動嗎?」
「沒聽說。而且〈銷琴家〉向來都是單獨行動,他沒跟任何人一組,不論擬計劃或執行都是一個人幹,所以沒人知道他的真面目。」
這就是為何非殺皮奧特不可的原因之一吧。應該可以這麼推測。既然都是單打獨鬥,〈鋼琴家〉肯定比一般人更在意偽裝。連組織中都很少人知道他的真正身分,而皮奧特竟然找上門,當然非幹掉不可了。
但是,皮奧特又是如何拆穿〈鋼琴家〉真面目的呢?
「你說那傢伙都是單獨行動,那麼他都沒跟你們這些別働隊(注6)連絡嗎?」
注6:別働隊。為了特殊任務而特別組織或特別派遣的團隊。
「沒有啊。他或許聽說過我們這邊的計劃,但我們完全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要在哪裡幹什麼事。」
真麻煩啊。溫伯格心想。照艾資哈爾的說法,恐怖活動的執行部隊好像都是各搞各的,簡直像小蜘蛛一鬨而散似的。假如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行動,這邊就能採取防衛或反擊措施,但對方要是展開遊擊戰,就莫可奈何了。
「〈鋼琴家〉除了使用炸彈外,也用其他手段殺人嗎?」
「除了使用炸彈?沒有,沒聽說。」
「可是,那為什麼要取〈鋼琴家〉這個外號?不管怎麼,恐怖分子總是要讓人覺得恐怖啊。叫〈惡魔〉、〈死神〉什麼的,取個更象樣的名字不是比較好嗎?」
「這又不是特別取的外號。」
「不是特別取的……外號?」
「話是這麼傳的啦,就是一開始幹部跟那傢伙碰面的時候。因為他不是我們阿拉伯同胞,所以一定要當面確認。地點是在一流飯店的套房,裡面還擺著一架鋼琴。面談結束後,那傢伙好像心情不錯就彈起鋼琴來了,據說彈得棒極了。那時幹部就說:『以興趣來說,你的程度也太好了。』然後那傢伙回答:『這是我的本行。』這就是那個外號的由來。」
訊問完,溫伯格在眼前攤開一張清單,那是幾天前從阿德勒經理那裡拿到的id卡持有人名單。
總數二百八十六人。但當天在會場內的是其中的一百二十二人。
照會fbi的結果,得知〈鋼琴家〉不僅在波蘭活動,他也和法國巴黎發生的爆炸事件有關。由此推知,〈鋼琴家〉平時以真面目行動的可能性很高,於是從這一百二十二人當中挑出曾經到過法國的人後,就篩選到只剩十八人了。原本這十八人當中還包括亞當&iddot;康明斯基等評審委員,但他們都同時兼任各國音樂比賽的評審,到過法國是理所當然的。
因此,溫伯格的眼中只剩下七個人了。
瓦萊裡&iddot;卡卡里洛夫 (20)國籍俄羅斯
維克多&iddot;奧尼爾 (24)國籍俄羅斯
愛德華&iddot;歐爾森 (23)國籍美國
艾蓮&iddot;莫羅 (22)國籍法國
曾&iddot;立平 (21)國籍中國
楊&iddot;史蒂芬斯 (18)國籍波蘭
隆平&iddot;榊場 (18)國籍日本
住在法國的艾蓮&iddot;莫羅不算,其他六人全部到過法國。申請理由全是參加或觀賞隆&iddot;提博音樂大賽。而且,這個隆&iddot;提博音樂大賽結束的隔天,就發生了爆炸事件。
表面上是為參加比賽而前往法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