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怡然自樂(第1/3 頁)
兩人七拐八拐,愈走愈僻靜,漸偏離了秦淮主道,四周高宅間,開始夾雜了不少庶民雜院,也越發不比貢院那邊的紙醉金迷,然時不時蹦出來幾個炸爆竹的頑童,以及鄰里間,用簡單的紅布,包裹著禮輕情意重的年貨,互相拜年的身影,卻讓這份年味兒,多了些最平實的煙火氣。
偶有走過的貨郎,賣的也都是些市井零嘴兒,比不得三山街的集賢樓,卻是小兒們一年的盼頭。
小梅買了包山楂糖分與常憶卿,忽聞得幾聲崑腔,再尋去又沒有了,此時兩人正走到一處偏宅門口,常憶卿從袖口取出個牌子,向門口癱坐著的一老者亮了亮,之後從荷包裡,取了幾兩銀子,放進老者身邊的一個銅盆裡,砸得叮咣直響,那院兒門立時便開了,裡面走出來個年輕後生,向常憶卿拱了拱手,轉頭看向小梅。
“一起的朋友。”常憶卿向那後生道。後生點點頭,讓開請了兩人進去,常憶卿轉頭向小梅招了招手,遂拉了還有些愣愣的小梅進了院子。
待進去了,小梅才發現,竟是別有洞天:設計園子的人,不拘一格先修了一進水榭,不留棧橋,只將幾塊太湖石鋪在水上,連向一片,用整塊兒太湖石壘砌的石洞,上面爬滿了徒留筋脈的藤蔓,不知是什麼植物,更不知哪裡取的水,在洞外還流有一淙淙水簾。
兩人避著水簾進了石洞,見璧上存了那許多盞油燈,一時如走在浩宇星空間,忘了山外凡俗。蜿蜒輾轉地走了一會兒,略看見個洞口,隱約見外面搖曳著些暖色,已聞得曲笛悠揚。
出了洞,入眼竟是個建在碧波上的吹臺亭,連了一圈迴廊,正透著裡面唱戲的人,另有一吹笛者在一旁的迴廊裡。院子近乎正圓,牆壁上的磨磚對得嚴絲合縫,常憶卿與小梅出來的地方,與那吹笛人近乎相對,但笛聲卻似在耳旁,聲音綿軟清透。
常憶卿領著小梅向水岸的座位走去,這座位也是巧妙,依舊是借了各式形態的太湖石,卻是都尋得那磨得圓潤的,堆疊成半山式樣,上面已坐了幾人,道袍舒絛,甚至有人半散了發,立於一個太湖石上觀戲,一時間,小梅也有些分不清,是不是誤入桃源。
尋得一處坐下,小梅環視了一圈兒,向常憶卿悄聲道“這是什麼地方啊?”
“桃花源啊”常憶卿笑道“怎麼樣,是不是個好地方。”
“好...真好啊”小梅似乎還覺得是在做夢“我們真的還在金陵城裡麼。”耳邊迴盪著清麗的曲笛,彷彿剛才的喧囂,還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
常憶卿看著小梅愣愣出神的樣子,掩了口竊笑“這還是我爹找到的,名曰‘源水閣’,常客也稱‘望武陵’。”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小梅想起一路走來,點點頭“當真是豁然開朗。”
常憶卿見小梅一點就透,很是開心“這兒是金陵許多大家常聚的地方,一般人不知道,且院子攏音好,外面也聽不得,便也尋不來。”
小梅謹慎地向旁邊看了看,與常憶卿悄言“他們都是唱戲的?”
“也有寫本子的,聽說魏良輔也曾來過。”
“魏大家也來過!”小梅一時感覺,周圍盡非池中之物,不免有些自慚形穢“平日裡,京城戲班的班主們,從來都沒叫我一起去品評過。”想起自己那要靠管事的,外請些角兒來撐流水席的戲班子,小梅越發覺得此時如坐針氈。
“這便是這裡的好處了”常憶卿見小梅有些拘謹,一笑“這裡的規矩便是‘不予置評’。”
“不予置評?”小梅奇怪“什麼意思?”
“字面意思”常憶卿指了指正唱著的旦角“那臺子只要空下,這裡的人便都可以上去唱,不拘形式,也不拘風格,自己有曲的,可以請人伴樂,沒有也可以清唱,總之,人只要上了臺,便百無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