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1/2 頁)
在外交上,希特勒兵不血刃地使德國從一個戰敗國成為了&ldo;正常&rdo;國家。古德里安說:&ldo;薩爾地區的收回,軍事自主權的建立,萊茵河地區的佔領,奧地利的合併‐‐這些事情都能夠得到全德國人民的擁護,甚至於外國也都不乏表示同情的人。&rdo;到入侵波蘭時,希特勒僅用短短的幾年時間,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已經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德國再次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如同其他極權國家領袖一樣,希特勒對於自我標榜從不羞於啟齒。在1939年4月28日,他在演講中這樣羅列自己的政績:
我克服了德國的混亂,恢復了秩序,極大地提高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生產。我成功地為100萬失業者在有意義的生產行業中找到了工作,使大家深受感動。我不僅在政治上統一了德國,而且重新裝備了軍事力量。我做了更進一步的嘗試一頁接一頁地沖淡了凡爾賽條約的約束,它的448條包含了有史以來強加給國家和人類的最無恥的強暴。我重新為帝國奪回了1919年從我們手中奪去的省。我帶領數百萬被強行與我們分離的不幸德國人重新回到祖國。我恢復了千年之久的德國生存空間的歷史性統一,我嘗試不流一滴血而完成所有這一切……我完成了這一切,而21年前我還是我人民中一個毫不起眼的工人和士兵。
希特勒還給第三帝國的人民許諾了一個玫瑰色而不是戰火紛飛的未來。1938年夏天,希特勒提出,至少每個德意志職工應擁有一輛小汽車。他下令要為德國職工生產售價才990馬克的&ldo;大眾汽車&rdo;。這個價格意味著,對大多數德國工人來說,三年的工資就能夠買到一輛小轎車。這個甜蜜的夢境對德國人來說頗具誘惑力。那時,美國人每5個人就有一輛汽車,而德國人每50個人裡頭才有1輛汽車。
總之,在二戰之前,對千千萬萬的德國人來說,他們所看到的納粹德國,正處在一個意氣風發、凱歌行進的時代。施佩爾在其回憶錄中說,&ldo;公眾把那個時期經濟和外交上的成就完全歸功於希特勒一人。他們渴望有一個強大、自豪和團結的德國,並且愈益把希特勒看作是實現這種深深紮根在他們心中的渴望的領袖&rdo;。德國人沉醉地品味著希特勒的政治甜點,而希特勒則獲得了操控整個德國的不受制約的權力。覺得這筆交易不錯的德國人,至少在閃擊波蘭之前不在少數。
&ldo;你們總不看積極的東西&rdo;
希特勒深諳宣傳之道,納粹當局則善於運用各種手段營造一種輿論氛圍,讓人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美好新時代,一個前所未有的美好新時代。
就拿勞動陣線津津樂道的改善居住條件來說,在希特勒上臺之前的1928‐1930年,建成的房屋平均數為313000幢,而從1933年到1939年,在希特勒當政的這7年裡頭,有6年的建成房屋數低於這個平均值‐‐1933年建成房屋17800幢,1934年284000幢,1935年241000幢,1936年310000幢,1938年285000幢,1939年206000幢,1937年雖然達到過320000幢,也是所超不多。這也就是說,希特勒上臺後,就改善居住條件而言,其實在總體上,做的還不如1928‐1930年這三年中的幾任總理。
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布蘭代斯(1916年‐1939年在任)曾說過,&ldo;經驗告訴我們,每當政府廣施恩澤,我們就要更加註意保護自由&rdo;。可是1933年之後的德國人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工業化、城市化、中產階級、市場經濟、教育普及等等這些被許多